做好可持续发展(ESG)信息披露,既是顺应监管要求,亦契合企业自身长远发展诉求,已成为上市公司群体中的共识性趋势。
9月5日,在中国证监会的指导下,沪深北交易所修订《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南——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》(以下简称《指南》),新增“污染物排放”“能源利用”“水资源利用”三个章节,针对相关领域风险和机遇的识别与评估、核算流程与方法和披露要点等重点难点问题,提供解释说明以及参考示例,促进规范披露。
“后续更多通俗易懂、浅白简明的具体议题指南将逐项稳步制定并适时出台,为上市公司ESG信披提供更多指导和支持,帮助企业避免认知误区、降低披露成本。”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告诉《金融时报》记者。
01
上市公司ESG信披体系初步形成
2024年4月,国务院印发《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提出要健全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制度;当月,在证监会指导下,沪深北交易所发布的《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——可持续发展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指引》),对上市公司ESG报告相关披露要求进行系统性规范。
今年1月,在证监会指导下,沪深北三家交易所先后发布《指南》。首批《指南》包括“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”“应对气候变化”两个具体指南附件,结合上市公司重点难点问题和现阶段实践,提供示范文本,丰富标准阐释。
“《指引》是告诉企业该做什么,但具体披露标准、公式、排放因子等是什么,企业是缺乏认知的,这也就是制定《指南》的意义,相当于为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提供‘说明书’,来教企业如何做。”在施懿宸看来,《指南》侧重于提供实操示例,对《指引》形成有效补充,二者共同构建完善可持续发展规则体系,夯实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基础。
如今,三家交易所就市场关注度较高的三项环境相关议题:污染物排放、能源利用及水资源利用,制定应用指南,进一步推进了21项议题中重点内容的覆盖面。
有业内人士提出,随着越来越多《指南》附件发布,以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》为授权性规定、《指引》为底线要求、《指南》为实践参考规范的上市公司可持续披露规则体系初步形成。
02
为三项议题提供详尽“说明书”
在施懿宸看来,此次《指南》选择新增“污染物排放”“能源利用”和“水资源利用”三个环境议题有两方面原因:一是三项应用指南披露均是以量化数据为主,需要真实测算而且重视披露数据质量;二是对“3060”目标(中国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,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)的落实。
此外,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《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发布,提出“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”“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”“扩展交易主体”等。“从这个角度来讲,上述内容也对企业ESG报告中的数据披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,两者相辅相成。”施懿宸说。
那么,新增的三项应用指南具体包括哪些内容?
具体而言,一是详细解释相关议题的常见风险和机遇,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导致的产能限制、化石能源开采难度增加等风险,新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、引入水循环利用系统降低废水排放成本等机遇。
二是提供披露数据的通用计算流程与方法,如提示常见的污染物类型和披露示例,核算能源用量的具体方法,能耗、取水量和耗水量的计算公式等。
三是细化《指引》要求,明确污染物排放信息、减排信息、能源总消耗量、总耗水量等具体披露要点。
“《指南》的发布降低了上市公司实施《指引》的难度,助力上市公司ESG报告的编制能力和报告质量快速跃升。”商道融绿董事长、商道咨询首席专家郭沛源认为,特别是其中对很多技术问题做了详细讲解,并给出具体流程及实施步骤参考、评分示例等。
03
上市公司ESG披露率明显提升
据《金融时报》记者梳理,2024年,沪市有1193家、深市有超1000家上市公司发布2023年度ESG相关报告,披露率分别超过52%、35%。
2025年,上市公司ESG相关报告披露数量和披露率续创新高:整体来看,超过2464家沪深上市公司披露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相关报告,占比超48%,其中,沪市有超过1300家、深市有1164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4年度ESG相关报告,占比分别达57%、40%以上。
“无论从披露数量还是质量来看,在《指引》和首批《指南》发布后,上市公司整体ESG信披水平均有所提升。”施懿宸表示。
这也反映在评级表现方面。数据显示,获得中证ESG评级A级及以上的沪深上市公司数量达771家;境外评级方面,近三成沪市公司在最新一次MSCI ESG 评级中实现评级提升,MSCI评级A级及以上的深市公司25家。
与此同时,长期资金更多配置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上市公司。上交所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8月底,基于中证ESG评价的中证A500等“A系列”指数、上证180指数等宽基指数产品共162只,规模合计超过2600亿元。
不可忽视的是,上市公司ESG信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在施懿宸看来,可引入具备公信力的第三方鉴证机制,对ESG报告数据进行独立核查与背书,确保披露内容的客观性与可靠性,增强报告可信度与社会认可度。同时,A股上市公司可借鉴香港联交所的相关实践,从三方面推进ESG管理体系建设。
一是完善组织架构。建议在董事会层面设立ESG委员会,同时设立ESG专职办公室及工作小组,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尚未建立此类三级架构,甚至缺乏负责可持续发展的专职部门,亟需从组织设计上予以加强。
二是强化能力建设。通过培训、研讨等形式提升企业全员对ESG的理解与认同,尤其增强管理层对ESG价值的重视,将其纳入企业核心价值观与长期发展议程,推动ESG理念真正融入日常经营。
三是构建专业化的ESG管理系统。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数据收集、核算与披露的流程自动化,减少人工操作误差与时间成本,同时提升数据的准确性、一致性和可追溯性。
“最为重要的是,企业应推动ESG与自身战略规划的深度融合配资的好处,使ESG不再局限于为满足监管要求的合规披露,而是成为驱动企业可持续发展、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柱,从而实现长期价值创造。”施懿宸说。
股票线上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